Menu

非遗传承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的高端产品采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分为三种:织造、刺绣以及染制。区别在于,织造衣物需要先将蚕丝线染成不同的颜色再织出花纹;刺绣衣物则需要先用单色的真丝打底,再使用真丝绣线或者金银绣线绣出花纹;而染制衣物需要先用蚕丝织出白坯纱,再进行染色。

香云纱

香云纱
香云纱:因穿着它走路时会“沙沙”作响,被称为“响云纱”,又称“香云纱”,是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产于广东佛山顺德地区,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它的制作需要用一种名为薯莨的植物对原始白坯纱进行染色,然后使用顺德伦教河沉积的河泥与薯莨汁液进行化学反应,产生这种摩擦时会“沙沙”作响的质地。受生产地域限制,工艺复杂,加上无良厂家肆意粗制滥造,因此实际产量偏少。我们的产品中同样有采用,不过更偏向于定制,比如:棠颂(图)

苏绣与盘金绣

苏绣与盘金绣

苏绣:起源于苏州地区,因而得名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三国时期已经有了明确地记载,唐宋以来逐渐发展,至明清时达到巅峰,近代以后还发展出创新双面绣和乱针绣。由于它的针法细腻、绣品清丽如画,手工绣制带有人情温度,还能兼顾高质量与精美,因此在我们的产品中多有采用。尤其是一些高端产品,采用了旧时苏州女性待字闺中时留下的老绣片,结合新式创意设计,让古老的工艺焕发新的生机。比如:蝶语(老绣片图1)

盘金绣:来源于苏绣,是传统手绣中用金丝捻成线绣出花纹的工艺,特别适合花型夸张、装饰性强的一些纹样上,通过鲜明的颜色对比突出整件衣物的与众不同,在古时,盘金绣是帝后礼服上龙凤制作的主要工艺。比如:御玺(盘金龙图2)

云锦、宋锦和罗

云锦、宋锦和罗

云锦:南京云锦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色泽光丽灿烂,美如云霞得名。明清时期,它是贡品,被用于帝后礼服龙凤袍的制作。现在,它是四大名锦中唯一还保留人工提花木机织造的织物。因为只能手工织造,加上工艺复杂,因此云锦还有着“寸锦寸金”的盛誉,只用作高定礼服。比如:龙章礼服面料细节(图1)

宋锦:苏州宋锦同样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来源于唐代织锦,在宋高宗南渡后迅速兴盛,因此称为宋锦。宋时,它被用于宫廷服饰制作和书画装裱,明清以后逐渐拓展了许多其他用途。它的制作工艺特殊,经线有两重,质地相对比较厚实,因此除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外,实用价值也很高,可以反复洗涤。因为需要织造多层多种花纹,宋锦织造同样很耗费人工,也是制作高定礼服的上乘之选。比如:上合华服面料细节(图3)

罗:绫罗绸缎中的罗在我国的生产历史十分悠久,5000年前的河南青台遗址就有罗织物残片出土。罗的织造工艺在宋代达到巅峰,出现几十种不同花纹,织法的罗。明清时因制造工艺复杂,部分技术失传,许多罗的品种逐渐消失,如今仅在苏杭地区保留有一部分工艺,有花罗、色织罗、秋罗的品类存世。它的特点是稀疏有空隙,质地轻薄,适合刺绣,适合夏季穿着。比如:蝶萃面料细节(图2)

对福的定义

对福的定义

对福的定义提出系统化的理论始于周朝。周朝建立了礼乐制度,用来规范教化人民,同时也规定了礼乐制度的目标:社会和谐,“天下大同”,在此基础上,《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展开来说就是:人民长寿、家庭富裕、健康安定、品德高尚、得到善终。

汉代开始,以周朝礼乐制度为根基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福文化逐渐流行并拓展出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东汉时期,桓谭将“考终命”改为“子孙众多”,增加了子孙福,五福的含义被扩展为:长寿福、富贵福、平安福、品德福、子孙福。经过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一直流传到今天。可以说福是人们一切美好的过去、现实、愿景、想法,也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