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品牌文化

寻衣问道·香云纱

面料 2022-03-29 14:26:32
  • 香云纱本名莨纱,是岭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染色面料,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得名“响云纱”,后来称为“香云纱”。

起源民间传说

珠三角渔民用薯莨浸泡渔网使渔网变得坚挺耐用,渔民在浸泡渔网时衣服也染上了薯莨汁,日而久之,渔民的衣服和他们所在的工作环境中的河泥也发生变化,渔民发现衣服浸泡了薯莨汁后像渔网一般坚挺,再沾染了河泥后衣服会发出黑色的光亮,而且衣服越穿越柔软耐用,因此渔民在浸泡渔网时,也开始浸泡自己日常穿著的衣服。

有别于其他“精雕细琢”式的独立手工技艺制作,香云纱是集体劳动的艺术。一间作坊需要数十名工匠同时操作才能保证一匹布料的顺畅。生产不仅包含了单项工艺的经验与技巧,更涉及环环相扣的协作配合。香云纱另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制作不是封闭的,而是与阳光、泥土、植被、河水等自然因素密不可分,不可控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香云纱生产的周期与产量,使我们接触到的成品更加珍贵。

微信图片_20220315093252.jpg

提取染料

“薯莨”是香云纱染色的原料,是两广山地比较常见的植物中草药、无需人工种植,是纯天然的大地馈赠,有活血、止痛、清热、解毒之功效取,其根茎榨汁即可成为染料。薯莨汁液为红色,液体粘稠不仅能附在纱绸纤维上,还能与纱绸纤维发生反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色牢度。

过莨水

把纱绸浸入薯莨液里用最浓的薯莨水(「头过水」)浸过绸面并不断用手翻动其浓度比例,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师傅才懂,他们根据每天工作的进度和数量随时调节薯莨汁的浓度,调配全凭常年积累的实践经验,让纱绸充分吸收薯莨液即可捞起,几十次浸莨水之后白色的坯料就变成红褐色。

晒莨

香云纱制作需涉及到13项纯手工操作其中,以“晒莨”一环最为关键也最为辛苦。每年的4月初开始至10月底为一年的晒莨季节。对于香云纱制作的工匠而言这是每年最重要、最宝贵的工作时段。在平整的草皮上晾晒纱绸,将其绷直让光照更充分均匀。阳光的热度使汁液蒸腾向上,最终色素停留在表面造就了香云纱上深下浅的色泽。匠人们约每20分钟即要完成一匹布料的晾晒,每人需同时操作十馀匹布料,劳动强度大且无法停歇。

微信图片_20220315093239.jpg

洒莨水

晒干的纱绸用桶盛莨水喷洒在纱绸上,并即时用蒲叶帚扫均匀,如是重复6次。

封莨水

经过6次洒莨的纱绸已渐成淡棕色,为使薯莨汁液渗透到织物的每一寸,将纱绸收起来后,再浸入莨水将其暴晒至干,重复6次。

煮绸

为使纱绸吸收薯莨水均匀,防止交织堵塞,将已封过水的纱绸置于大铜锅中用莨水在水温约45℃至50℃时煮绸4至5分钟并不断用手翻动,务使煮得匀透纱绸松身,再自然脱水、晒干。

煮绸后

封莨水12次→煮绸→封莨水1次,此时,将纱绸卷成筒卷,纱绸已成半成品。

微信图片_20220315093244.jpg

过乌

过乌(过河泥)是晒莨的关键,需在日出前进行,将河泥均匀搅拌成糊状,将纱绸正面向上平铺于洁淨的水泥地,平涂河泥于绸面,再用刮板刮匀河泥使河泥成一薄层敷于纱绸表面,并以肉眼看不到露底为好。涂匀后将纱绸按中轴线轻轻对折,再由工匠出力均匀地将纱绸抬到草地上平摊半小时,保证河泥与薯莨充分接触起化学反应变乌。

洗绸

过乌后的纱绸,抬到晒地附近的河涌码头水洗,洗涤时将纱绸从宽幅方向向上下提动务使绸面清洁爽滑而不留泥污,再将纱绸放在草地上以清晨微弱的阳光晒干,至此绸面已达到乌黑油润的外观。最后一次封莨水,使绸面更有光泽,吸色更均匀封莨水后再平摊于草地上晒干。

摊雾。在连续20至30小时暴晒后的莨纱虽然已充分吸收薯莨汁液但纱绸手感较硬,将纱绸在傍晚6时后,再平摊在草地上此时,日已西沉,草根吸收了地里的水分滋润到草身,纱绸由此也吸收了草身的水分而软化这一过程约40分钟晒莨过程到此已全部完成整个过程大约需时五天。

未标题-2.jpg

存放

刚刚制作好的香云纱需存放3至6个月后,才能进行后续操作,加上每年为数不多的生产时段,一匹香云纱从开始制作到投入使用需耗时近一年,每一件香云纱都被神奇般地赋予灵魂,是所有阳光、河流、草地、劳作的凝聚。